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 首页 | 部门简介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学科与技能竞赛 | 资料下载 | 制度政策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天津援疆前指报道中德应大援疆支教团:以红色教育书写教育援疆创新篇章
2025-04-21 09:26   审核人:

天津援疆前指报道中德应大援疆支教团:以红色教育书写教育援疆创新篇章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2025年04月21日
图片


近日,天津援疆指挥前指报道学校援疆支教团积极投身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教育事业,创新启动“红色基因+学科融合”主题教育行动,以“津和携手,共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将红色教育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为边疆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图片

全文如下:


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背景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援疆支教团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积极投身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教育事业,创新启动“红色基因+学科融合”主题教育行动,以“津和携手,共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将红色教育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为边疆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图片
图片

支教团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联动优势,联合机械、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学科师生团队,精心开发特色红色课程,使红色教育摆脱传统说教模式,真正“活”起来。


在“童走长征路”红色之旅中,学生们化身英勇无畏的 “小红军”,在模拟的长征场景中跨越“铁索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体能,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在“VR红色科技”创新体验课程中,支教团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探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818 生命工程”,重温“毛主席语录塔”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们仿若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于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中,真切感受其庄严与崇高,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在“非遗里的红色故事”文化工坊中,支教大学生以“津疆连心”为主题,创作国画,将象征团结的石榴与天津代表美好的月季共绘于纸上,展现出津和两地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同时,打造民“风”文化角,师生共同制作的传统灯笼下悬挂着小学课本中的古诗,灯下书签写着趣味盎然的童趣灯谜,轻触按钮,便能听到诗歌朗诵。通过非遗艺术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画卷,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支教大学生在民丰县受援学校老师的带领下,精心组织县城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生走进尼雅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研学行”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创新载体,综合运用文物探秘、数字互动、红色故事讲述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构建起沉浸式学习体验场景。


学生们在博物馆中,通过近距离观察珍贵文物、参与数字互动项目,深入了解和田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感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聆听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被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所打动,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厚植,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支教团在民丰县积极开展“重温入团誓词,砥砺支教初心”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庄严宣誓、红色故事分享、实践承诺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强化支教团成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支教团成员刘俣旸表示:“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述沙海老兵的奋斗故事,这不仅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支教工作所承载的重大价值,坚定了在边疆教育事业中奉献青春、培育时代新人的初心决心。”

图片
图片

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山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援疆支教团以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火种,点燃了边疆青少年心中的红色热情;以职业教育为桥梁,连接起津和两地的深厚情谊。这场跨越万里的教育实践,不仅让红色基因在边疆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在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征程中,书写了创新发展的精彩答卷,为推进文化润疆、促进民族团结作出积极贡献。


关闭窗口
质量工程专栏  

 

* 教务管理平台
* 学籍学历查询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教务处
联系电话:022-28776658  邮编:300350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雅深路2号